师大首页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鸡毛铁锹皮鞋,乡风文明“三部曲”
发布人:张雁  发布日期:2018-08-27  浏览次数: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2018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就包括‘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近年来,黄山市休宁县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奏响乡风文明“三部曲”。用“鸡毛铁锹皮鞋”,让乡村更美丽、农业更兴旺、农民更富庶。

                                        

创新:“鸡毛换糖”换回绿水青山

“换肥皂来咯!”每周二上午,板桥乡的村民余四女都要拎着一麻袋塑料瓶,拐过三个路口去乡政府旁的垃圾兑换超市。她有一点跛脚,一瘸一拐的颠簸让麻袋里的瓶子歪歪倒倒发出摩擦声。余四女告诉记者,在垃圾兑换超市用70个塑料瓶就可以换到1块肥皂。

2016年开始,板桥乡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全域环境整治、新安江源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垃圾兑换超市模式。早到浙江垃圾兑换的概念出新,近到休宁县流口镇的首次试点,因地制宜的创新管理却成为板桥村垃圾兑换超市出彩的关键,“其实我们原来也是照搬照抄”,板桥乡副乡长兼垃圾兑换超市模式推动者胡勇说。板桥乡在一个多月的试运营过程当中就发现了问题,比如一开始烟蒂、烟头设置的兑换标准非常低,一大杯只能兑换一小块肥皂。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地烟头的量并不是非常的多。乡政府针对本村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了兑换量,在这之后老百姓收集烟头烟蒂的积极性更高了。“这里,一笔一账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连县委书记到这来都直夸我们村的超市。”垃圾兑换超市负责人汪卫华拿出了一本本兑换超市登记簿,他在每一季度都会整理并统计所收取的各垃圾数量,定期上报板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像今年第二季度,我们收了纸杯4963只,塑料袋19290只,纸质牛奶盒6204只……”

 垃圾兑换超市墙上的兑换物品项目表,对每一项兑换的指标都进行了分类,保障了老百姓在兑换之前所做的垃圾分类处理。”胡勇说,“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肯定是增强了。”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以鸡毛换糖换出了微薄盈利。而在数十年后板桥村,垃圾变废为宝,新式“鸡毛换糖”却换出了绿树青山。

                                     

革新:家家铁锹挖出厕所改革

清晨6点,梓溪村村民王贵平扛着铁锹来到自家旁边几平米的低檐砖房,里面有一个方形坑,挖出来的土还堆在一旁。“我自己在做那个三格式厕所哩!”王贵平告诉记者,“我没事就自己来挖,叫别人挖一天还要200块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会问起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详细询问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强调“小厕所、大民生”。板桥乡自2010年开始,在全县改厕的优惠政策框架下全面铺开厕所改造。改厕技术人员的免费上门指导、优惠补贴地方农户自行改厕1000元等的优惠措施也相继实施,共同保障人民的最大利益。     

“一开始大约有200户完成厕所改厕,在11年,我们乡里面自行增加优惠政策,再加上技术指导以后,又有了近600户进行了改厕。我们现在目前的所有在村内长期居住的农户全部都用上了卫生厕所。”板桥乡副乡长胡勇对记者说。板桥乡在全村全乡农户的改厕的基础上,也同样按照三格式卫生厕所要求进行了旅游公厕的建设,建设的总数大概是26处,基本满足了旅游待客需求。

板桥乡从 “两块砖,一个坑,蛆蝇孳生臭烘烘”的茅棚到三格式卫的“新型厕所”,从乡政干部带头开始到每家每户扛起铁锹响应厕改。家家户户的铁锹挖掉的是陈旧思想与落后文明习惯,挖出的是一场来自小角落且润物无声的革命。

                                                                                  

传承:七双皮鞋踏回文明传统

“我从杭州回来的时候,总共带了7双鞋,短短两个月就全穿破了。”梓溪村红色旅游文化推动者汪跃良三度选择回归故里,仅仅用20几天的时间,带领村民清除了20吨垃圾。“那20天的变化,我只想用翻天覆地这四个字来形容。”

2012年开始,皖浙两省开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两轮试点。2017年正是新安江流域补偿机制的收官之年,汪跃良放弃了在杭州18年的基业回到梓溪村,“当时我们也结合全域环境整治,各家走访宣传,清理河道、把垃圾乱堆、乱搭乱建全部给它治理好。”在整个过程推进当中,也有不少农户因见识有限不能完全配合,“有不配合的人家我就天天走到他们家去。”短短两个月,汪跃良的七双皮鞋走出了曾经脏乱差的梓溪村,“我刚来的时候整个河面看起来三四米宽,但实际上有五六米宽,因为两旁全部都是垃圾。”在这之后,汪跃良又开办了农林学校,定期在大会堂向村民们介绍乡村振兴、宣传全域环境整治。通过此举,他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乡村的治理宣传中来。

   十里泉溪、闲趣渔家,梓溪村变回了原来的样子。这片被无数故人踏过的乡土,也同样被汪跃良的皮鞋走过。薪火相传,也会有许多后来人继续踏上这片土地。它依旧在跳动着的传统心脏,沉稳而有力,在这片土地上发出巨大的回响。

这份力量,源于传统,归于传统。一个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学会对传统的“创新性转换”与“革新性转换”。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乡风文明来书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