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王兆兰:功成弗居的查济古村守护人
发布人:张雁  发布日期:2019-08-04  浏览次数: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这是上海赵王昌导演,这是我们安徽的王登生导演,常小平,安徽省电影厂厂长,这是陶继红,电影厂制片主任……”他拿着一本快要散架的宣纸折子,指着上面的签名、留言一一介绍,说到:“这些人都来过查济,有八九部影片都在查济走马楼里拍的。”

      在有些昏暗的古宅里,已不大认识字的王兆兰老人仍能清楚地指出来访查济的电影人留下的签名,说起来查济取景的影视作品,他抬了抬下巴,语速微微加快,声音也大了几分,手轻轻地敲着折子。   

      位于查济古建筑核心保护区的走马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既是国家保护文物又是当地著名景点。年逾古稀的王兆兰是这里的第26代传人,与老伴居住于此。走马楼堂厅虽不小,但堂里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家具、饰品,右边摆放着陈列了瓷器、古玩的展柜,墙上挂着十多张装裱好的字画,王兆兰与记者一行站在其间不免显得有些局促,但王兆兰神色如常,背着手不急不慢地说起了自己和查济古建筑与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的故事。

不忘本源,创立文保协会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粉墙黛瓦,鸡犬相闻的查济古村位于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留有140余座古代建筑,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王兆兰是土生土长的查济人,生于青砖灰瓦马头墙间的他对查济古建筑的感情十分深厚,“这是根”,王兆兰这样描述。1994年,时任查济村委书记的他联合查济十几位退休老干部开始自发保护查济古建筑。“那时候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古物剩的不多,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古建筑也改掉了,我们还剩余的东西要更加珍惜,我们要起来保护,让查济能留一些古东西给后人,给外人看。”在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掀起,查济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王兆兰几人愈发觉得对文化与文物的保护需要跟上,1994年他们决定成立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以下简称文保会)。

      王兆兰清楚地知道,保护古建筑只有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大伙一起搞”,“有政府支持”。他于是决定先获取农业局局长的支持,因为“他也是查济村的,为人正派,讲话大家都比较信”。在给农业局局长拜年时他阐述了成立文保会保护古建筑的想法,得到了局长的肯定。第二天,农业局局长和王兆兰几人就去政府寻求支持,获得了查济全部祠堂的管理权。“当时洪公祠已经4800元卖给人家,马上就要成交了,我们说退钱交给我们管理,乡政府因国家资金比较困难,就同意了,于是我们文保协会就在查济小学成立了”。王兆兰说起文保协会的成立,松开了背在身后的手,抬起右臂挥动了几下,有些紧绷的面容微微舒展,眯起眼睛浅浅地笑了。

克己奉公,担当会长重任

      文保会成立之时王兆兰是村干部,事务很忙,并未打算担任会长,但一起成立文保会的发起人都执意要求他担任第一任会长,拗不过的王兆兰最终还是答应了。“既然干了就要担起责任”,时隔25年,王兆兰回忆起决定出任文保会会长时挺了挺背,眼神依然坚定。文保会成立之初没有资金,王兆兰便提出每个会员每年交20元会费用于文保会的支出。“既然拿了钱就一定要建制度”,收了会费后王兆兰给文保会设置了会计和出纳岗位,并规定每一分钱都必须用于文保会的办公与活动,“其他的一根香烟都不准用”。当时文保会总会接待为开发查济旅游而前来考察的政府人员,王兆兰一直坚持自己与其他文保会负责人承担接待费用,不用会费。在这样的规定下,文保会很快就稳定下来,赢得人心,随后开展的为保护房屋与道路清理河道的活动村民都很支持,几百人自愿下河清理河道甚至部分学生都下河帮忙。自此文保会号召村民出义工,参与当地修桥、修路、修宝塔、清河道等活动,20多年来维修保护了一大批古建筑,挽救了两座面临倒闭的祠堂。

功成弗居,方显家国情怀

      如今早已退休和卸任的王兆兰仍然关注着查济古建筑的保护。他说,因为财力支持不够,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工作早已移交给政府,文保会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沟通村民,协助政府,和管委会形成政府主导、民众支持的立体式保护。谈起查济古建筑较好的保存现状,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村民很有保护家园的意识,会自觉保护古建筑。“要说对查济做贡献,姓查的人都做了贡献,我们要留住自己的根”,王兆兰拉长了语调说,操着一口当地的吴语方言,他放缓了语速,头微微晃了一圈。“中央台也来采访过好几次,但我确实没有什么贡献,我做的都是自己的事。这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责任。自己的事肯定要干好,没什么了不得的”,但王兆兰并不愿深谈自己对查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只反复强调‘’都是自己的事”,便不再多说什么。

     采访结束的时候,他看着老伴向记者介绍走马楼的历史,自己走回了堂厅后面,坐在木椅上。屋里的光线很暗,坐在后面的王兆兰已看不清晰,仿佛与走马楼融为了一体。(文/徐柏涵、图/米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