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山明水秀、宁静悠然构成了今天迎宾村这个全国文明村镇的基本元素,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的沉寂才开始稍稍被打破。
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宿松“聚焦脱贫再发展,探索乡村振兴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农家乐老板的热情招待下,倾听暖心故事,走过蜿蜒山路,感受沧桑巨变。
“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过渡时期。与今天截然不同,虽然还不富裕但人民显得天真而又真诚。那时的孙腊梅通过家里人安排的相亲结识了自己的丈夫,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婚后生育了一儿一女。
“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是那个年代家庭经济状况的具象表达,那时候的迎宾村还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每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很少有人家里会有三大件。人们只能在家里种种地,几乎没有人外出务工。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为了孩子以后的成长教育,孙腊梅打算“走出去”,在外面闯闯试试看。
“电话、电脑和空调”
如果说80年代是欲望苏醒的年代,90年代就是欲望释放的年代。中国人拥抱物质、回到生活,小日子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是最直白的年代,也是最模糊的年代。情感和物欲撕扯,迷惘与狂热交织
此时的孙腊梅在外面开了一家小小的餐馆,丈夫由于在村里工作无法离开,孙腊梅就雇了三位员工搭把手。餐馆的生意算得上红火,虽然赚的不多,但是也能负担得起整个家庭的日常开销。丈夫在村里工作,孙腊梅在外面开餐馆,就这样把两个孩子拉扯长大了。
“住房、汽车和子女教育”
孙腊梅一共养育了一儿一女,女儿结婚以后全家搬往深圳定居,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待上两天。儿子在县城成家立业,因为妻子生完孩子后需要调养身体加上孩子需要有人照顾,孙腊梅把餐馆关闭了,回家和儿媳一起照顾孩子。孩子逐渐长大,因为上学的原因,儿媳带着孩子回到了县城。
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富足安逸,但是孙腊梅并没有让自己闲着,她在自己的家乡开了一家农家乐,主要都是附近皖鄂交界处的村民趁着节假日的时候前来游玩。农家乐的生意算不上红火,但是年收入也有几万块钱,足够老两口的日常生活开销了。除此之外,孙腊梅还开设了一个石粉厂,石粉厂雇佣的工人大多都是贫困户家庭,在石粉厂的工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一下经济上的窘境。
孙腊梅一家经历了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安稳生活,这中间几十年的时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迎宾村也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孙腊梅一家的变迁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了迎宾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原来一个贫苦的小山村到现在的全国文明村,这其中有很多村民受益。
迎宾村有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其中有些年轻人在事业有成之后选择为家乡做贡献,省级劳动模范于春枝为当地村民免费提供两万株茶苗,还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于春枝和当地签订了收购合同,当茶苗长成之后他们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回收。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迎宾村在政策的帮扶下,依靠村民们的力量逐渐摆脱贫困,带领村子走向全国文明村镇。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用实际成果书写历史,一页沧海,一页桑田。
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绝非毫无关联。有鉴于过去的历史,才能检视现在,映照出未来。迎宾村在用历史去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文/陈惠艳,图/刘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