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江从明:弃商从政,打开利民之路的模范先锋
发布人:刘熠  发布日期:2019-07-12  浏览次数: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有些微喘气才忙完手头工作就直接把记者一行人带进了办公室,步子很快,稍不留神就会把记者落一大截。我们此次前来的目的,随后又向对面的同事确认了一次:“是这样的吧?”

集资建下横跨尧塘河两岸工程桥梁由于积雨使得猕猴桃糜烂忧心晚上九点钟依然在贫困户家中做工作是谁?

他是尧塘村党支部书记,他是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企业法人,他也曾是建材厂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江从明。

望困境,守初心,弃商从政求奉献

2008年,江从明在青山镇上做建材生意,创建了滨河建材厂,妻子和他一起在厂里帮忙。江从明说:“家里的事情基本上不用我操心。”可尧塘村十年的荒田 ,数以百计的贫困户还未脱下贫困的帽子,村里的基础设施远没有完善,还存在着许多如卫生习惯差的陋习,而尧塘村内部的领导班子也在考虑着找下一任带头人谁能干,谁能干好,这样的领导人需要有为别人服务的精神,需要有干好群众工作能力的人江从明决心响应村里干部的号召,于2014年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他的利民之路。

 


应民声,响号令,建设桥梁惠百姓

尧塘村地属山区,汛期多雨,每至夏梅雨时节,尧塘河水位持续上涨,给周边村民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不便,也使得两岸作物收成损失惨重。应着村民们的一致呼声,还有上级领导的要求,尧塘大桥的建设工作逐一进行。在搭建尧塘大桥之前,原本打算简单建一座水面直板桥,可是后来考虑到若是汛期大雨,则很可能会出现积水将桥梁淹没的情况,于是选择建一座大桥。通过政府资金拨款扶持,由一百多万到最后大桥建成一共花费了二百多万。尧塘大桥建成之后,不仅惠及了村民,而且使得尧塘村的经济发展和两岸之间的沟通往来更加便利、密切。


访基层,体疾苦,感化民心动真情

尧塘村人口总数3300人,2014年贫困户有218户,共717人,脱贫了55户,到了2018年脱贫8户,共31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64%变为了现在的0.43%。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7点半之前一定准时上班,下班的时间就不是很固定了,由于贫困户白天都忙着干活,不在家中,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待在家里,于是基本上的贫困摸底调查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在忙的时候,9点钟下班都算是很早的了。尧塘村的一家贫困户,现今已经90多岁了,可依旧住在危房之中,雨天他们家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可老房子时间住长了总是有感情的,任谁说都不肯搬走。江从明知道了这件事,立马走访到这位老人家中去,一连去了六天,每天都和老人促膝长谈,到了第六天,老人对老伴儿说:“确实该搬啦,再不搬走书记哪有那么多时间陪我们聊天?”

 


有想法有精力带动扶贫创产业

他是绿优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企业法人,现今的合作社主要发展猕猴桃种植的绿色经济。沿着尧塘村曲折的山路往下望,总能看到一片密密的猕猴桃矮林,套着袋子的猕猴桃和触须在阳光下随风摆动,林下零零散散地走动着几只鸡鸭。农业合作社的创立就是为了带动当地的贫困户进行产业脱贫,他们通过在合作社进行劳作,江从明下发工资,贫困户获得收益,继而实现脱贫作为绿优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企业法人,江从明自然要承担经济和法律上最主要的的风险和责任,基本上每次的经济风险都是由江从明一人担下。江从明说,他最初创立这个合作社,就不是想从政府那里捞到多少好处,而是通过创立合作社,使得身边的干部们能意识到自己所在的责任,真正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江从明构建了党员半小时服务圈,形成了简政利政的良好行政格局;为了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江丛明还会在节假日或者春节举办文艺汇演;为了使更多的贫困户真正摘下贫困的帽子,江从民还创立了一系列的扶贫工程汪丛明弃商从政,利民惠民的道上走得越来越远,他以模范先锋的姿态推动扶贫进程。

采访结束后,江从明又将记者一行人带出了办公室,步伐矫健,回身一闪,又投入了工作……


(文/陶露露 图/汪守润)